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陶然庭苑

更待菊黄家酿熟 与君一醉一陶然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选刊】苏轼哲理诗三首  

2011-10-02 14:40:02|  分类: 佳作欣赏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【选刊】苏轼哲理诗三首 - 陶然庭苑 - 陶然庭苑

 

苏轼哲理诗三首  

 

      编者按:中国古代也有哲理诗。以理趣取胜,是宋诗的特点。苏轼更是写哲理诗的大家高手。他极具灵心慧眼,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,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、具体经历、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,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溶为一体,善于通过生动、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哲理,既有深厚的内涵,又不乏诗意情趣。他的这一类诗,有《泗州僧伽塔》、《慈湖夹阻风》、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等,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、哲理诗。下面选录人们熟知的三首。

题西林壁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    评析:此诗以精炼的诗句描绘出庐山那种侧峰横岭、参差交错、气象万千的景象;同时,也写出诗人那种不局限于一隅、眼界开阔的不凡气度和胸襟。我们读这首诗,不仅认识到庐山的“真面目”——领会到它那丰富深邃、难以穷究的大自然之美,而且还得到一种哲学的启发: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个人的狭小范围,没有从各个角度统观全局,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,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,探索到它的奥秘。此诗之所以获得人们的喜爱,并不是由于其中有多少诗味,而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出了带有哲理性的问题,说出了一般人心会而不易说出的东西。它以理趣见长,游山的体验成了一种精神之旅。

琴  诗
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;
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

    评析:此诗完全是大白话,几乎是信手拈来,又通俗又深刻,富于理趣。它启发人们从琴声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这一具体问题的追问中,去体会和认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:任何美好事物的产生或事业上的成功,都是主观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。作者所要表达的哲理,并不直接说出,而是含蓄地蕴含在看似简单的发问中。这两句假设和否定性反问的明白如话的诗行,却逼出了一个非主非客、亦主亦客的音乐妙理。全诗妙在只提问,不作答,似愚而实智,似拙而实巧,意在言外,发人深思。

饮湖上初晴后雨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    评析:此诗一般人都理解为写西湖之美,把它比作西施,这没错。但我们再仔细想想,为什么诗人能看到西湖“晴方好”、“雨亦奇”,而有的人却会抱怨秋雨绵绵,有的人又会抱怨夏日炎炎?为什么同样的景色,有人觉得下雪也美,刮风也好,但有人就不以为然?关键还在人的心境,在人心灵的感受。其实,此诗的潜台词是:在富有内心修养的人看来,在心中愉悦欢乐的人看来,一切皆美。这是一种情趣,也是一种理趣。苏诗的理趣,总是与情、景相结合。此诗前两句是精彩的描绘,后两句是精妙的比喻,在描绘、比喻中又融进议论。后两句以人比物,妙想成趣,既照应前两句的形象描绘,又启发读者思索和想象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24)| 评论(1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